如何才能把故事讲好?
要把故事讲好,必须做好以下5个方面:
(1) 明确故事要素
一定要用最简洁的语言透露出故事最基本的背景要素信息,比如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等。在提及故事基本背景要素时不宜太复杂累赘。举例:“上个周六晚上,我在金口才教室听课。”这句话只有13个字,但是透露出的基本信息有:时间是上个周六晚上,人物是我,地点金口才教室,事件是听课。如果说成是“在上个周六晚上,我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骑着自行车到百客酒店六楼603室金口才室,听李老师讲演讲口才课。”其中包含了太多跟故事主题不相关的信息,就显得复杂累赘了。 所以我们讲故事的时候一定要用最简洁的语言把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交待清楚,为了避免在讲故事过程中讲过多废话,建议大家在练习讲故事时多用“时间”开头法开始讲。
(2) 塑造画面感
故事一定要有画面感,要让听众在听你讲故事的时候,思维和想象都沉浸在你故事的情节和画面中,听众越身临其境越有更深的印象和体会。那么如何才能增强故事的画面感呢?两个小技巧:第一、在空间上由大到小;由远及近,越来越具体;第二、注重故事元素的形状、色彩、变化、动作、语言、神情等细节描述。比如:“在昨天下午我下班路上,看见一对老夫妇相互搀扶着对方,蹒跚地走着。夕阳的余晖从前面打过来,照得两位老人头上的银发更加闪闪发亮,在他们的背后留下来一条长长的影子。”在这个画面描述中就是利用了前面讲到的两个小技巧,好好自己体会一下吧。
(3) 做好角色扮演
故事里往往会有不同的人物和情节,而人物和情节不同,在讲故事的方式方面也应该 有所不同,包括声音、表情和动作等。所以,演讲者要将故事讲得引人入胜,就一定要根据故事具体的人物及情节转换自己的角色,绘声绘色,不断转换自己在讲故事时的表情动作以及语音语调。比如,当你的故事中有一段关于老人和小孩的对话时,你就需要不断地在“老人”“小孩”和演讲者这三个角色中不断进行变换。这样,故事才能更加形象生动。
(4)总结分享
千万记住,演讲中讲故事,绝对不能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在故事讲完之后,一定要对故事进行必要的总结和分享,或者引着听众去进行思考。这是很多人在讲故事的时候都容易忽略掉的。
爱因斯坦对学生说:“有两位工人,修理一个很老旧的烟囟,当他们从烟囟里爬出来的时候,一位很干净,另一位却满脸满身的煤灰,请问你们谁会去洗澡呢?”
一位学生说:“当然是那位满脸满身煤灰的工人会去洗澡喽。”
爱因斯坦说:“是吗?请你们注意,干净的工人看见另一位满脸满身的煤灰,他觉得从烟囟里爬出来真是肮脏;另一位看到对方很干净,就不这么想了。我现在再问你们,谁会去洗澡?”
有一位学生很兴奋地发现了答案:“噢!我知道了!干净的工人看到肮脏的工人时,觉得他自己必定也是很脏的;但是肮脏的工人看到干净的工人时,却觉得自己并不脏啊!所以一定是那位干净的工人跑去洗澡了”
爱因斯坦看了看其他的学生,所有的学生似乎都同意这个答案。只见爱因斯坦慢条斯理地说:“这个答案错的。两个人同时从老旧的烟囟里爬出来,怎么可能一个会是干净的,另一个会是脏的呢?”
这就叫做“逻辑”。
各位,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呢?当一个人的思路受到牵绊时往往就不能十分清晰地找寻到一切事理的根源——逻辑。要想找到逻辑,就要跳出“习惯上的桎梏”,避开"思路上的陷阱",逃离“认知上的迷雾”,摆脱"性情上的执著"……要想寻找逻辑,就要脱离一切人为的布局。
这是个关于“爱因斯坦逻辑”的故事,如果只有故事而没有后面的总结说明,听众就会听得云里雾里,不知道演讲者究竟想表达什么意思,也很难准确理解讲这个故事的意义。
(4)要勤加练习
要成为讲故事的高手,离不开长期的“修炼”。这种“修炼”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
第一、即兴讲故事。即根据一些关键词或者图片或者一段材料或者一个问题,即兴地用故事的方式来解释、说明或者论证。从而练习自己的即兴思维和讲故事的能力。
第二、收集讲故事。平时注重搜集和积累属于自己的故事库,可以是听别人讲的故事,也可以是自己在书报或者网上看到的,还可以使自己创造的故事。
第二、讲主题故事。在平时的生活中根据不同的主题选择相应的故事,参照前面我们训练的讲故事的原则和方法,主动与身边人进行分享。当你讲得多了,你对故事的驾驭能力自然就会不断增强了。